大豆的種植中會有多種蟲害的發生,發生最為普遍,危害較為嚴重的主要有豆莢螟、大豆卷葉螟及食心蟲,嚴重危害大豆的產量與質量。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三種蟲害的發生特點與危害特征,做好預防準備吧。
豆莢螟的發生特點
豆莢螟是普遍發生又為害嚴重的一種常見蟲害,在全國大豆及黃豆產區均有發生。成蟲產卵在花蕾和幼莢上,幼蟲多在上午孵化,稍后便會吐出白色絲狀物包住蟲體,隨后在豆莢上蛀孔,蛀孔3到6小時后進入豆莢內部,吐絲將蛀孔封住,在莢內蛀蟲造成危害。初次孵化的幼蟲要及時進入豆莢螟當中,否則便很容易死亡。幼蟲可危害2到4個豆莢,3齡之后會轉莢繼續危害。
豆莢螟危害特征
豆莢螟多以幼蟲危害豆葉、花器以及豆莢為主,經常卷葉危害或者蛀入豆莢內取食幼嫩的種粒,排出的糞便多堆積在蛀孔外部,受到侵害的豆莢品質較低,不能食用,也會影響其商品性。受到不同氣溫條件的影響,豆莢螟的卵和幼蟲的生育期也有所不同,造成危害的時間也有所不同。
大豆卷葉螟的發生特點
大豆卷葉螟一年多發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危害最為嚴重,田間的卷葉株率可達90%以上,通常會在8月下旬進入化蛹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新一代成蟲發生為害,9月份是二代幼蟲為害的高發期。
大豆卷葉螟的危害特征
大豆卷葉螟幼蟲多危害豆葉,幼蟲3齡前食葉肉,3齡后開始卷葉4齡幼蟲將葉片橫卷成圓筒狀,藏匿其中危害,也可多片葉片卷在一起發生危害,引起落花落莢的現象。成蟲具有趨光性,多喜晝伏夜出,在傍晚時活動,卵散產于大豆的葉背,幼蟲老熟后在卷葉中化蛹。同時在高溫多雨的濕潤氣候下有利于蟲害的發生,晚熟、葉毛少的大豆品種,生長茂密的豆田,施氮肥過多時,會加重病害的發生程度。
豆食心蟲的發生特點
大豆食心蟲多在北方發生危害,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一年發生1代,越冬幼蟲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破繭出來,在8月上旬左右開始化蛹,8月中旬及下旬成蟲羽化出土。8月下旬到9月初為卵孵化高峰期。初卵幼蟲當天便可以蛀入豆莢和豆粒當中發生危害,持續危害1個月左右。
豆食心蟲的危害特征
幼蟲蛀入大豆莢內以豆粒為食,同時也會寄生在野大豆、苦參等。幼蟲多從豆莢合縫處侵入,被害的豆粒被咬成溝道或者殘破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