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樹的種植栽培中,經常會遇到各種蟲害的威脅,從而影響桃樹的正常生長,對果實的生長造成一定程度的為害,嚴重時減少桃子的產量與品質,給桃農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在桃樹生長的過程中,主要有三種蟲害為害比較嚴重,即桃蚜、桃蛀螟和桃樹蚧殼蟲。下面就針對它們的發生特點與為害特征,一起來了解和掌握吧。
桃蛀螟的發生特點
桃蚜主要為害桃樹的葉片,桃蚜的種類主要包括桃瘤蚜、桃粉蚜、繡線菊蚜等,這三種蚜蟲的發生世代數,大體均為1年10余代。越冬的蟲態和場所相同,多是在果樹的芽腋及樹皮裂縫中越冬,在每年的4-5月份和10月份蚜蟲為害較為嚴重。
桃蚜的為害特征
瘤蚜為害時,多以成群形式在葉背刺吸汁液,葉緣向背面縱卷呈管狀,被卷處葉面較其他部位肥厚,表面凹凸不平,顏色呈淡綠后變為桃紅色,嚴重時全葉卷曲變形,猶如麻繩狀,導致葉片的干枯,最終脫落。
桃粉蚜和繡線菊蚜發生為害時,成蟲和若蟲多群集在桃樹新梢和葉背上,以刺吸汁液為食,被害的葉片失綠并向葉背相向卷曲縱合,卷曲葉片內部含有白色蠟粉,為害嚴重時嫩梢容易干枯,葉片過早衰落,排泄蜜露時容易導致霉病的發生。
桃蛀螟的發生特點
桃蛀螟又被稱為食心蟲或蛀心蟲,食性較雜,桃蛀螟發生期較長,在多種寄主的地區常發生病害的轉移,在北方地區,一年最少發生2代,在黃淮地區,發生3-4代,長江流域發生4-5代,多以老熟幼蟲越冬,在華北地區5月越冬代成蟲羽化,具有晝伏夜出的特性,多在晚間進行產卵,卵多產在花萼當中,單粒散產。幼蟲長成之后多從花萼內或貼葉等隱蔽處蛀蟲鉆入果內,幼蟲老熟后,在被害的果內或果間及樹皮縫隙當中長出橢圓形白色絲繭,在繭的內部化蛹。
桃蛀螟為害特征
桃蛀螟幼蟲在萼筒內、梗洼或果面處吐絲蛀食果皮,二代齡蟲多在果內發生為害,在蛀蟲蛀口處有褐色顆粒糞便排出,深入果實內部也會有蟲糞產生,使果實完全沒有食用價值。
桃樹蚧殼蟲發生特點
桃樹蚧殼蟲主要有桑白蚧和球堅蚧兩種,都是以若蟲群集在枝條上吸食汁液為食,在華北地區一年通常發生2代,桑白蚧在4月下旬開始產卵,卵產在蚧殼下,若蟲5月初開始卵化,2代幼蟲多在8月中下旬發生為害。
桃樹蚧殼蟲為害特征
桃樹的蚧殼蟲主要以若蟲群集于枝條上吸食汁液,發生較為嚴重時,枝干表面布滿蚧殼蟲,為害葉片使葉片細小,枝梢萎蔫,逐漸干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