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塊莖增長期與開花期(早熟品種)、盛花期(中晚熟品種)相一致,即以每株最大塊莖直徑達到3cm以上,植株進入開花期貨盛花期為標志。該期是以塊莖體積和重量增長為中心的時期。是決定塊莖大小的關鍵時期,是干物質分配用以建造地上部有機體為主轉向建造塊莖為主的階段,莖葉和塊莖的生長都是非常迅速,在適宜條件下,每穴馬鈴薯塊莖每天可增長10~50g鮮重,大約是塊莖形成期的5~9倍,如早熟品種,每天每穴可增重10~20g,中晚熟品種每天可達15~40g以上,植株高度每天可生長2~3cm,單株莖葉鮮重的日增量可達15~40g以上,頁面積和莖葉鮮重都在該期內達到一生中的最大值,該期一般持續15~22天。
馬鈴薯在塊莖增長期,植株和塊莖都迅速增長,形成大量干物質。該時期是馬鈴薯一生中需肥、需水最多的時期,吸收的鉀肥比塊莖形成期多1.5倍,吸收的氮肥多1倍左右,約占全生育期需肥總量的50%以上,達到一生中吸收肥、水的高峰,因此,充分滿足該期對肥水的需要,是獲得塊莖高產的重要保證。
應保持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50%~60%,防治土壤板結和過高的濕度,否則易造成塊莖皮孔細胞增生,皮孔開裂,使薯皮粗糙,病菌容易侵入,從而不耐貯藏。在土壤過濕,嚴重缺氧的情況下,甚至會使塊莖窒息,引起田間爛薯,以致大幅度減產,造成豐產不豐收。在氮肥施用過量的情況下,也會造成植株貪青晚熟,推遲鮮重平衡期的出現,影響有機物質向塊莖中轉移和積累,影響塊莖周皮木栓化過程。
所以:
必須抓好如下幾點:
1.及時培土 當前普遍存在土薄壟窄現象,極易產生青薯,影響商品性,必須結合中耕大培土1次,厚2~3厘米,蓋住整個地膜,防止出現青薯現象。
2.根處追肥 對馬鈴薯植株長勢弱、葉片發黃的地塊要及時進行葉面噴肥,也可用0.3%尿素或磷酸二氫鉀噴霧,濃度不宜過大,以免燒傷植株葉片。
3.控制徒長 經田間調查,個別地塊有徒長現象,植株長勢特別旺盛。要及時噴施“多效唑”進行調控,促進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對出現的花蕾及時掐去,以免消耗養分,大田規?;N植不考慮去除花蕾。
4.水分管理 馬鈴薯苗期到現蕾期要保持土壤濕潤,以利植株營養生長。一般當齊苗后視苗期地況可澆1次水,特別是在現蕾期、開花期和結薯盛期要保證水的需要,在這三個時期視天氣情況各澆1次水,一是增墑,二是降溫,以利于薯塊形成、膨大,水要順壟溝澆,最好不要漫過壟頂以防土壤表皮板結,收獲前7天停止澆水。
5.病蟲害防治 (1)病害。為害最重的是早、晚疫病。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2%的撲霉特650~800倍液或72%的杜邦克露700~8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周1次,2~3次可控制病害發展。(2)蟲害。為害馬鈴薯的害蟲主要有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等。防治二十八星瓢蟲可在幼蟲卵孵化初期用20%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每隔6~8天噴1次,連噴2~3次;蚜蟲可用5%啶蟲脒乳油1000~1500倍液或5%吡蟲啉1000~1500倍液,每隔7天噴1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