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作物復種指數的不斷提高及設施蔬菜的單一種植,土傳病害的發生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如何解決土傳病害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什么是土傳病害?常見的土傳病害有哪些
土傳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在條件適宜時侵害作物根部或莖部而引起的病害。常見的土傳病害有:辣椒、茄子、黃瓜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黃)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大白菜軟腐病、油菜、萵苣的菌核病等。
二、土傳病害發生的原因
土傳病害的發生受溫度、濕度、光照等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更易受耕作措施的影響,已被植物界認定為最難治愈的病害之一。設施蔬菜高密度連作栽培,使土壤肥力消耗過快,影響了蔬菜的生長發育和抗病能力。連作障礙在很多地區已是較難改變和無法回避的現象,這也助長了土傳病害病原菌的大量積累和傳播。
1. 土壤次生鹽漬化
在設施蔬菜生產中,廣大菜農憑經驗施肥,施肥量偏大甚至超過蔬菜生產需要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以上,這是導致土壤鹽漬化的最重要原因。其次,土壤中養分不均衡,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比例失調,造成植株出現缺肥癥狀,促使菜農加大施肥量。盲目施肥是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的主要原因,總的來看,目前普遍存在的施肥問題是多氮磷鉀、少中微量元素等。
2.土壤生態平衡破壞
作物連作提供了根系病害賴以生存的寄主和繁殖場所,病原菌大量繁殖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如鐮刀菌引起的番茄和瓜類枯萎病、青枯病和根結線蟲等,土壤中的微生物一般以細菌為主,放線菌次之,再次是真菌。連茬作物根系的多年分泌物和代謝物長期累積,就會引起土壤微生態的變化,進而影響作物生長。設施作物種類單一,其獨特的環境抑制了硝化細菌、氨化細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使有害的真菌種類數量增加、細菌減少。此外,由于植物本身自毒現象的存在,加劇了土壤生態環境的惡化。
三、如何避免土傳病害的發生
1.高溫灌水悶棚:8月份棚室休閑期,切碎稻、麥草桔稈1000-2000公斤/畝+消石灰100公斤/畝或15公斤高氮水溶肥,深耕翻土、做畦、灌足水,然后封閉大棚,處理20天左右。
2.選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種是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
3.改善栽培措施防病
①深溝高畦栽培,小水勤澆,避免大水漫灌。
②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風透光條件,降低地面濕度。
③清潔田園,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內撒施石灰。
④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⑤嫁接防病,利用抗病砧木嫁接換根,可有效預防土傳病害的發生。
四、土壤消毒
(1)真菌性病害可分別用30%土菌消500~800倍液、50%敵克松600倍液、中生霉素1000倍液淋施土壤。
(2)細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軟腐病)所用藥劑為中生霉素10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1000~2000倍液淋施土壤。
五、苗期預防
在出苗后可進行噴霧預防,或在發病初期進行噴霧治療或進行灌根。灌根方式除采用淋施外,還可將噴霧器的噴頭取下,直接用噴霧器桿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