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鈴薯的種植中,會受到很多土傳病害的影響,對馬鈴薯的產量造成較大的損失,根據病害的發生類型,具體可以分為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線蟲類病害以及病毒性病害。莖部發生病害時,通常會在莖內形成菌核,根部發生病害時,主要由土壤當中的線蟲引起,導致根壞死或者腐爛。
一、馬鈴薯土傳病害發生的影響因素
1、溫度是病害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會對病原菌的生長速度、病癥類型等產生較大的影響,在不同的溫度范圍下,會使不同的病原菌存活,大多數馬鈴薯病害的病原菌能在10~25℃的溫度下存活,黑斑病、莖腐病、根朽病等病原菌在27℃以上容易存活,炭疽病、黑痣病病原菌在氣溫低于15℃以下的溫度環境中才能正常生長,線蟲繁殖能力較好,可以在25~35℃的環境溫度范圍內存活。
2、田間濕度過大,降雨量豐富,地勢較低,土壤粘度較大時,會導致土壤濕度的增加,細菌性病害的發病率在水分含量較大時,發病較為嚴重,相反黑點病、莖腐病等在水分含量較低時,發病較為嚴重。
3、大多數真菌性病害在沙質土壤中較容易發生,其中線蟲病及其傳播的病毒病在沙質土壤中為害較為嚴重。細菌性病害多發生在黏土當中,如環腐病、褐腐病等。線蟲引發的土傳病害與土壤結構沒有明顯影響關系。土壤質地同時也影響土壤結構,不同土壤質地的土壤空隙大小和分布有差異,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空間大小也會有差異。
4、土壤的酸堿度不同會影響病原菌的發生程度。偏酸性土壤,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和發生危害,促進病害的發生與流行。增加尿素能提高土壤的酸堿度,可降低真菌性病害的發生與流行。通過增加磷、氮等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土壤酸堿度,降低褐腐病、粉痂病等的為害程度。
5、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的產物,也是其營養物質的來源,土壤黏性與土壤結構有關,直接影響土壤的含水量與透氣性,也決定土傳病害的發生。
二、馬鈴薯土傳病害的防治
1、改善栽培技術,馬鈴薯可與其他禾本科作物進行3到4年的輪作,減少土壤當中病原體的殘留,降低病害的發生程度。
2、選用早熟品種,早熟品種可避免病害的流行。主要在植物生長后期造成傷害的黑痣病和炭疽病,可與甘藍等其他作物輪作,減少與害蟲相關的病原體數量。
3、將發生病害的植株帶離園區集中燒毀或者深埋,避免病害的進一步蔓延。改善土壤結構,施用堆肥對土壤進行消毒。
4、可以利用生物療法,以蟲害的天敵防治天敵,以菌治菌、以菌治病等,可用水楊酸誘導馬鈴薯瘡痂病抗性,研究開發新型的高效誘抗劑。
5、通過生物熏蒸或者暴曬,對土壤起到消毒和殺菌作用,從而預防土傳性病害的發生。
6、采用化學藥劑防治,防止土傳病害的發生,可多種農藥交替施用,避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